欢迎进入访问本站!

场外增量资金陆续入市,将来如何布局?

国内期货 2024-10-27501

增量资金陆续入市,未来如何布局?

9月24日至10月24日,A股市场超过540家上市公司发布回购公告,其中部分上市公司调高了原回购方案拟定的回购股份价格上限。此外,20只中证A500场外指数基金宣布于10月25日开售,更多增量资金陆续入市。市场人士认为,无风险利率的下降将直接减轻对风险偏好的束缚,无论是实体企业还是资本市场均将迎来风险偏好回升,股指估值中枢有望上行。策略上,建议回调偏多思路应对,均衡配置IF和IM。


场外增量资金陆续入市 提振信心


目前A股市场进入牛市第二阶段,即由前期估值修复的普涨阶段进入由宏观经济及企业业绩支撑的板块分化阶段,地产、金融及科技板块轮番走强。10月10日至10月24日期间,上证指数震荡区间为3152~3380点。

国内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4.8%,其中,三季度GDP当季同比增长4.6%,较二季度的4.7%小幅回落,主要受7月、8月极端天气影响,但随着前期政策逐步落地以及进入传统工业旺季,9月经济数据好转。从生产端来看,9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5.4%,比上月加快0.9个百分点,反映工业旺季下生产季节性回升。

投资增速边际改善。1—9月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4%,持平前值。从分项指标来看,广义基建投资累计增长9.26%,较前值上升1.39%;制造业投资增长9.2%,较前值小幅增长0.1%;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0.1%,较前值降幅收窄0.1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方面,随着前期大规模设备更新及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逐步落地,1—9月设备工器具购置累计同比增速为16.4%,比全部投资增速高13个百分点,提振制造业投资增速。基建投资方面,考虑到8月、9月新增专项债发行放量,以及四季度各地共有2.3万亿元专项债资金可以安排使用,随着基建资金的加速到位,预计基建投资有望边际改善。

地产方面,新开工、地产销售等领先指标降幅收窄,地产下行趋势有所遏制。考虑到9月下旬地产金融政策优化及多地进一步放开地产政策,10月以来地产销售的高频数据明显改善。但受房企资金来源偏紧影响,叠加部分房企风险仍未释放完毕,预计地产投资明显改善仍需时间。

展望后市,随着存量政策有效落实和增量政策加快推出,四季度经济有望边际改善,预计今年能够完成全年经济增长5%的目标,进而对股指形成提振。

9月底以来,多部门陆续出台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力度超出市场预期。具体来看,中央政治局工作会议提前至9月召开,再次强调稳增长,并强调“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财政政策方面,10月12日财政部发布会上提及加大化债力度、补充商业银行资本金、推动房地产止跌企稳及促民生等方面,同时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央政府在提升举债和赤字方面还有较大空间。

国家发展改革委及住建部陆续举办新闻发布会,对政策进一步落地进行部署。整体来看,在较强稳增长基调下,后续增量政策有望逐步加码。

10月21日,央行公告称,首次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操作金额500亿元,共有20家机构参与投标。互换便利业务有助于盘活证券、基金、保险公司的存量资产,同时互换便利业务获得的资金只能用于买股票,有助于提振市场信心。

与此同时,多家上市公司发布公告称,获得银行贷款承诺函或与银行签订贷款协议用于股票回购或增持。同时,A股市场回购热情持续升温。数据显示,9月24日至10月24日,A股市场超过540家上市公司发布回购公告,其中部分上市公司调高了原回购方案拟定的回购股份价格上限。此外,20只中证A500场外指数基金宣布将于10月25日开售,更多增量资金陆续入市。

尽管在股市冲高回落以来,上市公司存在高位减持套现情况,但随着增量资金入市,A股市场下行空间有限。此外,9月26日,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重点提出了建设培育鼓励长期投资的资本市场生态、大力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着力完善各类中长期资金入市配套政策制度三方面举措,打造“长线长投”的生态环境。随着中长线资金入市,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也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

目前美国大选进入白热化阶段,特朗普民调反超哈里斯,“特朗普交易”重新回归。由于特朗普主张“减税+提高关税+控制移民”的政策组合具有较强的通胀性,后续美国通胀下行缓慢或影响美联储降息的节奏。此外,近期美国通胀与就业数据超预期,美联储官员表态偏鹰,市场进一步押注美联储11月降息25个基点预期。由于非美央行降息潮来临及日本央行不加息,9月30日至10月23日,美元指数累计上涨3.99%,10年期美债收益率重返4.2%上方,而人民币汇率走弱,对人民币资产形成压力。

综合来看,多项重磅政策持续发力,四季度国内经济有望边际回升,同时增量资金陆续入市,对股指形成利好。但美国大选不确定性或令市场偏好有所降温,加之美联储大幅降息预期降温,人民币汇率短期走弱对股指产生一定压力。整体来看,股指或维持震荡偏强走势,后续关注财政政策具体的力度、节奏以及支出方向。(作者单位:福能期货)


步入分化阶段 均衡配置IF和IM

2024年9月24日至10月8日上证指数累计涨幅超过20%,引发市场广泛关注。本轮上涨主要来自极低估值背景下政策强驱动后的市场情绪逆转性修复,更多计价的是风险偏好的修复。目前政策底已经显现,第一阶段政策预期带来的估值修复和普涨行情已经结束,市场进入分化、等待、宽幅震荡的阶段,未来市场走向如何?我们认为,主要取决于政策超预期的程度和基本面驱动的强度。

9月24日,央行宣布降准降息、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和房贷首付比例、创设新的货币政策工具支持股票市场稳定发展一系列“组合拳”超预期落地,迅速扭转了市场信心。

最新经济数据显示,政策逆周期调节背景下,消费、投资和工业增加值均出现边际改善,三季度GDP增速4.6%、前三季度累计增速4.8%,按照 “保5”目标测算,四季度GDP增速至少要达到5.4%才能实现这一目标,意味着政策需要进一步发力,因此目前政策预期仍然偏向乐观。10月份是政策博弈的关键时期,关注10月底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和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财政政策的落地情况。

根据过去20年经历的8轮牛市(假设上涨持续性超过3个月并且涨幅在20%以上被称作牛市)来看,牛市通常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国内经济预期改善并且得到上行验证,二是货币政策维持宽松,三是国内经济或者是资本市场发生重大改革,四是国际环境改善。而这四个条件中最为重要的是经济上行得到验证,其次则是资本市场的改革带来增量资金入市。经济上行不仅仅是宏观政策作用的结果,也是企业盈利改善的必要条件,因此,经济上行是牛市持续性不可或缺的条件。

如何确认后续经济的修复具有持续性?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关注:

第一,关注社融和信用周期拐点的确认以及社融存量增速的持续性。根据资产配置的规律,通常在经济复苏期,经济上行、产出缺口好转、通胀下行;随着经济转好、企业盈利改善、融资需求提升,广义流动性提升,对应“宽货币+宽信用”格局,股票收益率表现最佳,宽信用是复苏期和股市牛市的支撑条件之一。自2020年下半年社融存量增速向下的拐点确认之后,国内股市随后见顶回落,2023年一季度社融存量增速有所修复对应指数反弹,但随后继续下行趋势,指数承压。目前信用周期的拐点尚未确认,后续需要进一步跟踪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是否止跌、确认拐点以及修复的持续性。

第二,关注PMI指数景气度和库存周期的实际补库情况。经济复苏期通常对应主动补库周期,主动补库时期A股呈现明显的上涨行情。目前制造业PMI指数待扩张,企业供需偏弱、利润仍然维持负增长,库存周期表现分化,营业收入同比下滑,产成品存货小幅抬升,属于被动去库的可能性较大。需要关注PMI后续是否重回荣枯线上方,以及维持扩张的持续性,关注经济动能(新订单—产成品库存)和企业利润(出厂价格—原材料购进价格)改善情况。

第三,关注物价指数是否温和回升。除关注信用需求的修复、生产端的扩张之外,需求端的表现能更好佐证内需改善的持续性。目前通胀持续走弱、通缩压力依旧,M1(流通中的现金+企业活期存款)对PPI具有领先作用,若M1止跌回升,逐渐传导至核心CPI和PPI,改善通缩预期。后续一方面关注就业和收入的改善,股市和楼市的财富效应,另一方面关注物价指数是否温和回升,若信用周期、库存周期以及通货膨胀温和回升三方面的数据共振,则表明经济复苏和活力明显增强,对持续性的牛市才会形成支撑。

综合来看,第一个层面,国内经济形势及政策预期是主要矛盾,海外的影响边际减弱,但11月美国大选和美联储议息会议仍然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关注节点时期资金风险偏好的变化。第二个层面,国内三季报公布或影响市场情绪,但政策预期博弈是主线,10月底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和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重要节点,关注财政政策落地规模。目前来看,市场进入分化、等待、宽幅震荡的阶段,政策预期对市场形成较强支撑,而上方空间则来自政策超预期的程度和基本面驱动的强度。

策略上,四季度经济存在环比修复、政策集中落地的季节性规律,明年一季度经济或继续修复,政策落地叠加经济改善预期,建议回调偏多思路应对,风格上建议均衡配置IF和IM。


本文《场外增量资金陆续入市,将来如何布局?》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转发地址:http://qhlm.shirfwgs.com/page/233

Copyright © 2024 期货联盟24小时在线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19220号     技术合作:544727057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